科学普及

我所区域人文经济地理研究室成功举办多场学术交流

  5月6日-21日,应我所区域人文经济地理研究室主任陈雯研究员邀请,著名华人地理学家、美国犹他大学地理系(终身)教授、公共与国际关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魏也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曾刚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特规划学院吴缚龙教授,伦敦大学学院(UCL)巴特莱特规划学院张芳珠副教授先后来我所进行学术交流。 

  魏也华教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研究空间不平等的动机、背景、问题以及维度,细致阐述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社会的变革与范式的转变,指出城市差异思潮和区域差异思潮具有很大一致性;随后进一步提出了分析城市差异空间性的理论框架,包括尺度(Scale)、空间(Space)、地方(Place)、区位(Location)、网络(Network)和多机制(Multi-mechanism)六大方面。最后,魏也华教授系统阐释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并介绍了自己在城市内部差异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魏也华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及可持续性的研究,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德国洪堡基金、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海外创新群体项目等资助。目前已出版英文专著1部,主编书籍1部及杂志专辑10个,在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近170多篇,其中SSCI 论文120多篇,先后荣获中国国家(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美国地理学会区域发展与规划专业委员会杰出研究奖、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杰出研究奖等。魏也华教授是我所博士生导师,在我所推荐下新近入选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将参与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制定、重大科技立项、高层次人才评审、科研机构评估、重要奖励评定等方面咨询和评议。魏也华教授积极推动国际学术团体与国内学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多次作为美国地理学会年度会议的中国地理分会召集人,广泛介绍中国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人文地理研究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

  曾刚教授作了题为创新地理学的理论与中国实践之管见的报告,从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时代背景入手,详细阐述了现阶段创新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创新网络研究的衡量指标和分析方法。结合相关案例,曾刚教授对创新活动的空间特征、格局、过程、机理等内容作出解读,最后结合中国创新活动发展特点,基于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个维度,提出了中国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架构。 

  曾刚教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终身教授、二级教授、A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上海市社科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津贴,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在国外出版著作6部、国内出版著作8部,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80余篇,在生态文明、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等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吴缚龙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城市发展金融化的初步研究”的讲座,系统介绍了金融化概念和西方学者关于金融化的研究前沿,并对中国城市金融化发展进行了梳理。吴教授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金融化经历了以1998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节点的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中国城市金融化与住房、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吴教授对中国当前房地产投资信托、抵押贷款证券化、反向抵押贷款和PPP等房地产融资工具与传统的房地产金融产品发展现状分析基础上,认为当前中国的城市与房地产的发展已经进入到“金融化”的阶段,为此构建了包含资本、劳动力、土地、城市的分析框架,阐述了城市金融化对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吴教授认为金融化的发展与金融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应对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央政府所采取的财政刺激措施导致了金融工具的广泛使用,金融化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战略”;然而,金融化的发展动机不是放松金融管制,而是为了减轻公共财政负担,刺激经济发展,但却导致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债务问题。为此,中国城市金融化研究需要考虑中国特殊背景,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西对比研究。 

  吴缚龙教授是英国G5大学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巴特莱特规划学院的讲席教授、英国社科院院士。他在城市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是上述领域世界著名学者,更是世界华人在该领域的杰出专家。他在 2013 年获得英国经济社科基金颁发的卓越国际影响力奖,在 2017 年被 SAGE 出版社评为世界 40 名城市管理研究思想家之一,是现任国际城市与区域研究主编以及十几家国际杂志编委。具体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城市的发展、转型与规划,特别关注中国城市的崛起、城市社会变迁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发表了170 多篇英文学术论文,30 多篇中文学术论文,在谷歌学术中的引用高达 15296 次,H 指数高达 68,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 Lily Kong Urban Studies 杂志发表的专文指出,“吴缚龙在城市研究领域 SSCI 引用排名第一(1990-2010)”。

  张芳珠副教授以《绿色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题,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背景下各国城市面临的环境挑战,梳理了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语境下的“生态创新模型”、“多种尺度视角下的低碳转型策略”以及“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等概念的起源与研究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张芳珠副教授指出,中国自上而下发起的“生态城市”、“低碳城市”运动为世界的“生态创新模型”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其研究以无锡的“生态城”建设为案例探究了“中国生态创新发展模型”中政府和市场等利益相关者在城市低碳转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张芳珠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城中村改造、可持续与生态城市、创新与管治等领域,参与多项研究项目,包括由ESRC/NSFC资助的中英合作关于城市金融化及其风险研究项目、ESRC/DFID资助的中国城镇村庄改造、莱文辉基金会资助的中国城市国际研究网络、欧盟创新项目、英国国际开发部中英可持续发展对话项目,以及最近由英国科学院资助的中国科技园的创新和管治、中国生态城市等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