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第4期青年学术沙龙

   第4期青年学术沙龙定于2009128日下午2:30-5:30在本所办公楼五楼会议室举行,主题为:富营养化湖泊蓝藻的发生机制,欢迎有关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讨论。

题目:不同形态磷源对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

报告人:史小丽

摘要: 磷作为许多水体的限制性营养因子,对浮游藻类群落的组成和数量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水体中易被藻类吸收的正磷酸盐在总磷中的比例逐渐下降,藻对其它形态的生物可利用性磷的吸收利用能力可能决定了藻的种间竞争能力。铜绿微囊藻是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常见优势种,与其它藻类相比较,是否能更有效的利用非正磷酸盐形式的磷源?本研究首先对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进行原位调查,结果表明生物可利用性磷在总溶解性磷中的比例随着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而增加,同时浮游藻类群落的多样性随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而减少;此外对铜绿微囊藻和蛋白核小球藻进行的室内磷添加批式实验表明在隔离竞争培养条件下小球藻能更好地利用焦磷酸盐和聚合磷酸盐,而在有机磷源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要好于小球藻,最终成为竞争中的优势种。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大小能部分解释藻对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利用能力。野外原位添加有机磷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生物可利用性有机磷能显著增加自然水体中的浮游藻类生物量。有机磷化合物在自然水体中会很快水解成无机磷酸盐,其水解程度与分子结构相关,链状磷脂键化合物比环状磷脂键化合物更易水解。有机磷化合物的水解程度越大,则浮游藻类生物量就增长得越多。在浮游藻类群落中,微囊藻在数量上占优势,绿球藻在生物量上占绝对优势。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可利用性有机磷化合物是富营养化水体中的重要磷源,在自然水体中有机磷被碱性磷酸酶水解成无机正磷酸盐,从而被藻吸收利用。有机磷源能显著促进微囊藻的生长,但是微囊藻成为水体中的优势种可能还与其它环境因子或藻类代谢机制有关。

题目:太湖越冬蓝藻时空分布格局

报告人:于洋

摘要通过调查太湖蓝藻越冬和复苏过程中,不同湖区蓝藻的种群类型、种群动态、活力变化、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以及这些时期相关的环境因子,分析越冬蓝藻的全太湖时空分布规律,为第二年的水华预警提供依据。

题目:温度对微囊藻优势确立的影响机制

报告人:谭啸

摘要:水华蓝藻在湖泊中的生物过程可分为休眠、复苏、生物量增加、上浮及聚集四个阶段。本研究基于四阶段理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实验,研究温度对微囊藻形成水华优势种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蓝藻复苏的温度阈值略高于绿藻和硅藻。此外在温度升高过程中微囊藻的基因多样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复苏后出现了明显的优势类群。微囊藻在三、四月份(平均水温为十几度)到达快速增殖期,并以较高的比生长速率占据生态空间,并占据优势地位。室内微囊藻和小球藻的竞争实验结果表明微囊藻在18℃以上就可能占优势,并且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微囊藻以快速增殖的r对策占据生态空间。此外混合培养条件下微囊藻可能释放化感物质抑制小球藻的生长。最后本研究采用形态观察和现代生物学技术方法调查了太湖微囊藻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基因型分析比显微形态分析更精细地揭示了太湖微囊藻的季节变化趋势。太湖微囊藻基因多样性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其中时间变化对藻类群落构成的影响大于空间差异对其的影响。夏季和冬季的微囊藻分别由两大不同特征类群组成,太湖的夏季水华是由亲缘关系很近的微囊藻构成。温度和总悬浮物浓度对微囊藻基因型构成有很大影响。

题目:太湖浮游植物的氮、磷营养盐限制研究

报告人:徐海

摘要磷通常被认为是湖泊中的限制性因子,然而近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许多湖泊中也同时存在氮限制。为了调查太湖的营养限制类型,20085月、8月、10月和12月,采用原位营养盐添加实验探讨了太湖梅梁湾浮游植物(主要是微囊藻)生长的营养限制因子及阈值,结果表明太湖梅梁湾春冬季主要受到磷的限制,而夏秋季受氮磷的共同限制,并且氮是第一限制因子。当水体无机氮浓度达到0.8 mg/l,无机磷浓度达到0.2 mg/l时,浮游植物生长不再受到氮磷限制的影响。此外在20098月通过营养盐添加实验研究了太湖不同湖区浮游植物的限制因子和生长潜力,结果表明太湖不同湖区的氮磷限制因子有所差异,河口区较少受到氮的限制,而胥口湾可能受到氮磷以外的其它因子限制。不同湖区浮游植物的生长潜力也不同,梅粱湾和西部湖区的生长潜力大,贡湖湾、胥口湾和东太湖的生长潜力小,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为什么蓝藻水华在梅梁湾和西部湖区较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