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平原河网区缓流型河道生境提升与水生态修复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我国长三角地区地处平原河网区,区内河道水体多处于静止或流动性差的封闭缓流状态,主要为缓流型河道,易出现水体滞流、溶氧不足、复氧能力差、藻类堆积严重、透明度低、水质污染等现象。区内多种污染源并存,致使河道部分水域黑臭现象严重,生物生境恶化,健康水生态系统受损。缓流型河道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干扰能力差、稳定性弱的特点使得河道水体极易引发污染,探索高效、低耗的环境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尽快使受污河道恢复其应有生态功能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陈开宁研究员团队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和储备,近年来重点围绕缓流型河道水生态修复研究方面获得重要突破,多项核心技术获得中国、欧盟、澳大利亚专利局授权。 

  当前,缓流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削减水体悬浮颗粒物浓度,但对长期低成本持续解决水体污浊现象仍然存在较大瓶颈。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成员古小治等研究人员针对我国城市缓流河道及湖泊局部地区等缓流水体中胶体颗粒物导致水体污浊的问题,研发出富含高污浊胶体颗粒物水体的长效稳定的水生态修复技术,该技术重点突破传统混凝处理技术面临的制约瓶颈,可实现高污浊水体透明度快速、持续长效提升的修复目的。研究团队通过技术攻关重点解决了以下技术难点:(1)胶体态颗粒物难形成有效絮体及短期内见效快与沉降后絮体易再悬浮造成水体透明度再次下降;(2)水体短期内有效与长期持续保持较高透明度对立统一;(3)采用高效与生态安全絮凝剂不引发二次污染等问题。此技术采用复合絮凝剂对胶体类细颗粒物质快速絮凝沉降、黏土矿物水下薄层覆盖和快速定植沉水植物草皮等三重防护措施。利用水体短期内透明度快速提升生境修复的窗口期,通过移栽沉水植物群落实现水体透明度长效提升,大大降低修复水体的生态安全风险。针对目前污浊水体透明度提升及长效保持的技术难点,本技术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修复材料生态环保低能耗,可在缓流型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中应用推广。 

  此技术获得中国发明专利(ZL201910865924.0)澳大利亚专利局发明专利(Austrilian Innovation patent No. 2019257443. Granted. 2021.01.28)以及欧盟发明专利(European patent No. EP3789353. Granted. 2022.06.22)授权。 

图1. 富含高污浊胶体颗粒物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获得澳大利亚发明专利授权证书 

图2. 富含高污浊胶体颗粒物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获得欧盟发明授权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