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湖所博士生张爱敏获Ann Wintle奖
2023年6月26日至6月30日,第十七届国际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会议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会议期间,由我所释光年代学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张爱敏作的题为Single-grain luminescence as a bioturbation tracer in Chernozem(单颗粒释光示踪黑土生物扰动)的口头报告荣获最佳应用奖(Ann Wintle奖)。今年是我国研究生继2005,2011,2014年在该大会上获奖后再次获奖,也是中国研究生首次包揽两个奖项(同时获奖的还有一名香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获得Lars B?tter-Jensen奖)。
释光测年被广泛用于确定各种第四纪沉积物的埋藏年龄。国际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会议起源于1978年在牛津大学召开的第一届热释光测年研讨会,开始时每两年举办一次,自1984年起每三年举办一届,每届都有世界各地释光测年领域的研究者参会,可谓释光领域的“奥运会”。自2005年起,大会设立优秀学生报告奖,现设四个奖项:最佳口头报告(Martin Aitken奖)、最佳海报展示(Vagn Mejdahl奖)、最佳应用(Ann Wintle奖)和最佳基础研究(Lars B?tter-Jensen奖)。参评的学生报告由国际释光学术委员会综合报告的逻辑性、研究问题的重要性、科学问题的挑战性、演讲表述的清晰性以及时间把握等方面打分。
张爱敏是我所自然地理学专业的二年级博士研究生,在导师隆浩研究员的指导下,主要利用单颗粒矿物释光技术示踪黑土成土过程中的生物扰动信息。黑土是世界公认的少数高肥力土壤之一,我国东北黑土区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生产了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4,商品粮的1/3,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被认为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目前对黑土的形成时间和形成速率尚无清晰的认识。由我所张甘霖研究员领导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黑土年龄与关键成土过程速率”项目组旨在阐明黑土形成的年代、关键成土过程速率与模式。由于黑土中存在强烈的生物扰动,传统测年和古环境重建方法在黑土中失效。土壤发生学和第四纪年代学的交叉研究为量化黑土生物扰动和确定形成时间提供了关键思路。张爱敏等的学术报告通过单颗粒释光技术认识黑土的扰动情况,量化黑土扰动强度,并从生物扰动的角度为测定黑土的形成时间提供新见解。此次获奖也是国际释光界对我所释光年代学实验室利用释光方法解决土壤扰动和年龄问题工作的关注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