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南京地湖所牵头编制的团标发布实施,形成水生态健康评价技术体系

    近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正式发布实施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牵头编制的团体标准——《河湖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技术指南》(T/CSES 171-2024),标志着我国水生态健康评价技术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的核心任务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明确要求开展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作为衡量两大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

    中国的河流、湖泊、水库众多,生境类型丰富多样,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和繁殖空间,具有丰富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宝库,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河湖仍存在水环境污染、栖息地破碎化和丧失、外来物种入侵、水生生物种质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和完整性下降、水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严重影响我国生态安全,制约“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传统以水质为主的评价体系已不能全面反映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开展我国河湖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研究刻不容缓,成为支撑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点方向之一。

    《河湖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技术指南》由南京地湖所高俊峰研究员牵头组织编制。团队在相关国家重大研发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对已有技术评估、验证及突破完善,结合我国河湖水生态系统特征和保护需求,针对河流、湖泊、水库等淡水生态系统,规定了河湖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的总体要求、评价对象与生物类群确定、参数筛选、参数赋值、指数计算与评价等内容,提供了着生藻类、浮游植物、大型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等六个类群生物完整性指数候选参数集,在巢湖、太湖、鄱阳湖等流域开展了应用实践。业内专家认为,该标准标志着我国水环境管理从传统的水质目标向更全面的水生态目标转变取得重要进展,将有力促进水生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构建、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指导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

    高俊峰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水生态健康评价技术研发与实践,从水生态系统驱动因素尺度效应、水生生物时空尺度差异、物种对环境胁迫敏感性、生物完整性对压力响应梯度、水生态保护的内涵和实现途径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水生态健康评价的理论基础,突破了水生态健康评价的关键技术,形成了以国家标准《水生态健康评价技术指南》(GB/T 43476-2023)为引领,以团体标准《河湖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技术指南》、《河湖水生生物保护物种确定技术指南》(T/CSES 158—2024)为重要支撑,以地方标准《生态河湖状况评价规范》(DB 32/T 3674-2019)为实践应用的系统、完整的水生态健康评价技术体系,有力促进了水生态健康评价技术的发展。